人才培养

培养方案

当前位置: 首页>>人才培养>>培养方案>>正文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025-03-24 15:10     (浏览量:)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适应湖北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立足湖北,服务全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科学精神、反思精神、创新意识。掌握必备的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相应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身心健康,可从事电子信息及相关领域中器件、系统和设备的研究、设计、开发、制造、应用、维护、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经过5年左右的工作实践,能达到以下目标:

培养目标1: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个人修养以及国际视野,遵纪守法,在工作中具有社会责任感、事业心、安全与环保意识,能够积极服务国家与社会;

培养目标2:学生毕业五年后在电子技术、信息通信等相关领域具有竞争优势,能在本专业及相关交叉专业从事生产运行与技术管理、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等工作;

培养目标3: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及相关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工程技能,独立发现、研究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复杂工程问题;

培养目标4: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者其他终身学习渠道,自我更新知识和提升能力,进一步加强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

培养目标5:在多学科、跨文化背景下,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作为工作团队的重要成员有效发挥作用。

二、毕业要求

通过本科阶段学习,毕业生应达到如下的毕业要求(能力):

表1 毕业要求与指标点分解

毕业要求

指标点

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

具有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解决电子信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1.1掌握必要的数学和物理知识,能够运用其表述复杂工程问题,并能针对工程问题建立数学与物理模型并求解。

1.2掌握必要的工程制图、力学和测量学等相关知识,能够将其用于分析电子信息专业领域中涉及到的相关问题。

1.3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能运用其表述和分析复杂工程问题。

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

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电子信息相关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2.1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电子信息领域,认识、识别环境污染控制、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2.2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对复杂环境工程问题进行提炼、定义和建模。

2.3能够针对复杂电子信息相关工程问题,结合文献研究,分析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内在联系,获得有效结论。

毕业要求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能够设计针对电路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信号获取、检测与控制、信息与信息理论基础等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或单元(部件),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3.1能够利用专业知识,针对给定需求,设计满足要求的系统软硬件模块或工艺。

3.2能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对解决方案进行优化,体现创新意识。

3.3能够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等评价指标分析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毕业要求4、研究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1能够基于电子信息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的技术路线,实验方案、软/硬件模块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4.2能够选用或搭建实验装置,采用科学的实验方法,安全开展实验。

4.3能够正确采集、整理实验数据,采用科学方法分析结果,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毕业要求5、使用现代工具

能够针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相关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电子信息领域中的工程问题进行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5.1掌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仪器、仪表等现代工程工具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理解其局限性,并能在复杂工程问题中合理选择并使用。

5.2具备使用实验设备、软件和现代工程工具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模拟或仿真的能力,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毕业要求6、工程与社会

能够基于电子信息领域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电子信息工程实践和电子信息行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6.1具有工程实践经历,了解电子信息行业相关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了解工程实践和电子信息行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与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关系。

6.2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合理分析和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电子信息行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毕业要求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对电子信息相关领域的理论和技术发展规律有明确的认识,能够理解和评价电子信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1理解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7.2针对实际复杂工程问题,理解和评价其解决方案的设计、研发、应用等对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毕业要求8、职业规范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环境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8.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文学、哲学、法律和伦理等人文知识,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8.2理解工程师的职业性质和社会责任,自觉遵守工程职业道德规范并履行责任。

毕业要求9、个人和团队

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9.1理解多学科背景下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9.2能够明确自身在团队中的定位,与团队其他成员保持协调与合作,完成自身承担的团队任务。

毕业要求10、沟通

能够就电子信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1能够正确的表述电子信息领域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能规范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

10.2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理解不同文化、技术行为之间的差异。

10.3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专业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

毕业要求11、项目管理

理解并掌握电子信息领域的相关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1.1理解工程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内涵,掌握经济决策的基本方法。

11.2能够在多学科环境工程实践中运用经济和管理知识,并做出合理的决策。

毕业要求12、终身学习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2.1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了解拓展知识和能力的途径,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12.2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更新和调整相关知识和能力,适应发展。

三、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矩阵

表2 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矩阵

培养目标1

培养目标2

培养目标3

培养目标4

培养目标5

毕业要求1

1.1




1.2




1.3





毕业要求2

2.1





2.2





2.3





毕业要求3

3.1





3.2





3.3





毕业要求4

4.1





4.2





4.3





毕业要求5

5.1




5.2




毕业要求6

6.1





6.2





毕业要求7

7.1





7.2





毕业要求8

8.1





8.2





毕业要求9

9.1





9.2





毕业要求10

10.1





10.2





10.3





毕业要求11

11.1





11.2




毕业要求12

12.1




12.2




四、学制与学分

基本学制4年,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在校修读年限3-6年,总学分165。

五、学位授予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六、主干学科

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七、专业核心课程与学位课程

1.专业核心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高频电子线路、数字信号处理、单片微型计算机与接口技术、数字图像处理、通信原理、电子工艺实习、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电子系统设计、企业实习实训、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第二课堂与创新创业实践。

2.学位课程: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

八、实践性教学环节

主要包括企业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第二课堂与创新创业实践等,企业实习和专业实习等根据培养方案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毕业论文第8学期完成,6学分;专业实习第7学期进行,8学分;企业实习实训第7学期进行,6学分;第二课堂与创新创业实践在第1至第7学期完成,6学分。

九、毕业的学分要求和学位授予条件

1.毕业学分要求:毕业最低学分165学分,其中必修133学分,选修32学分,最低选修学时512。

2.学位授予条件:符合学校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十、专业教学进程表

课程类别

课程

性质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数

课内总学时

实践

学时

考核方式

各学期基本周学时

小计

实验

上机

训练

1

2

3

4

5

6

7

8

TB22030000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

32

32




16



2







TB220300002

思想道德与法治

3

32

32




16


2








TB22030000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32

32




0





2

部颁标准3学分,1个划入实践学分

TB22030000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

32

32




0




2


部颁标准3学分,1个划入实践学分

TB220300005

形势与政策

2

48

48






每学期8学时



TB220300006

思政课综合实践

2






2w




2w






TB22030001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3

48

48









3





TB220200001

大学英语(一)

3

40

40




8


3








TB220200002

大学英语(二)

3

40

40




8



3







TB220200003

大学英语(三)

3

40

40




8




3






TB220200004

大学英语(四)

2

24

24




8





2





TB222000001

大学体育(一)

1

32

32

4


2




实践学时:全员参加学校体育运动会、团委、各学院组织的系列体育活动

TB222000002

大学体育(二)

1

32

32

4



2



TB222000003

大学体育(三)

1

32

32

4




2


TB222000004

大学体育(四)

1

32

32

4





2

TB222100001

军事训练

2






2w


2w








TB221700001

计算机基础及应用

2

40

16


24




3








TB220100001

大学语文

2

32

32






2








TB220500001

创新创业基础

2

32

32







0





2


TB220400001

美育(一)

1

16

16








1






TB220400002

美育(二)

1

16

16









1





TB222300001

劳动教育

2

8

8




24


1-4学期开设





TB220300008

国家安全教育

1

16








1


课程为必修课,学分不计入总学分。

TB220700001

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

0.5

8







1



TB220300011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1

16









1

TB222200001

就业指导









心理健康教育2个学分,其余课程1个学分,专题讲座,课程学分不计入总学分。

TB222100002

军事理论









TB222100003

心理健康教育









合 计

44

640

488


24

128

104+4w



13+2w

11

9+2w

10






五类课程

(含校本素质课程)

8

128

128


2-7学期完成选修。理、工、农、医等专业学生选修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不少于4学分,经、法、文、教、管、艺等专业学生选修自然科学类课程不少于4学分;公共艺术类课程不少于2学分。校本素质课程:《孝道与人生》、《生活心理学》、《礼仪与成功》、《孔子的智慧》等。

合 计

8

128

128















专业教学进程表(续一)

课程类别

课程

性质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数

课内总学时

实践

学时

考核

方式

各学期基本周学时

小计

实验

上机

实训

1

2

3

4

5

6

7

8

基础课

ZB221100001

高等数学A(上)

4

64

64






4








ZB221100002

高等数学A(下)

6

96

96







6







ZB221100007

线性代数

3

48

48







3







ZB221100009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4

64

64








4






ZB221200001

大学物理A(上)

3.5

56

56







4







ZB221200002

大学物理A(下)

3.5

56

56








4






ZB221200003

大学物理A实验

1

24


24







2






合 计

25

408

384

24






4

13

10






核心课

ZB22120A001

电路分析

4

64

64







4







ZB22120A002

电路分析实验

0.5

12


12






1







ZB22120A003

模拟电子技术

4

64

64








4






ZB22120A004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

1

24


24







2






ZB22120A005

数字电子技术

4

64

64








4






ZB22120A006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

1

24


24







2






ZB22120A007

信号与系统

4

64

64









4





ZB22120A008

信号与系统实验

0.5

12


12








1





ZB221202001

数字信号处理

4

64

64










4




ZB221202002

数字信号处理实验

0.5

12


12









1




ZB221202003

高频电子线路

4

64

64










4




ZB221202004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

1

24


24









2




ZB221202005

数字图像处理

3

48

48











2



ZB221202006

数字图像处理实验

0.5

12


12










1



合 计

32

552

432

120







5

12

5

11

3



专业教学进程表(续二)

课程类别

课程

性质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数

课内总学时

实践

学时

考核

方式

各学期基本周学时

上机

1

2

3

4

5

6

7

8

选修模块

ZX22120A001

工程制图

1

24


24





2








ZX22120A002

C语言程序设计

3

48

48






3








ZX22120A003

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

1

24


24





2








ZX22120A004

Matlab程序设计

1

24


24






2







ZX22120A005

数学物理方法

3

48

48








3






ZX22120A006

电磁场与电磁波

3

48

48









3





ZX22120A007

单片微型计算机与接口技术

3

48

48









3





ZX22120A008

单片微型计算机与接口技术实验

0.5

12


12








1





ZX221202001

通信原理

3

48

48










3




ZX221202002

通信原理实验

0.5

12


12









1




合 计

19

336

240

96






7

2

3

7

4




选修模块

ZX221202003

电子测量

2

32

32










2




ZX221202004

电子测量实验

0.5

12


12









1




ZX221202005

自动控制原理

3

48

48










3




ZX221202006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0.5

12


12









1




ZX221202007

传感器原理

2

32

32










2




ZX221202008

传感器原理实验

0.5

12


12









1




ZX221202009

信息理论与编码

2

32

32










2




ZX221202010

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

1

16

16











1



ZX221202011

计算机网络

2

32

32











2



ZX221202012

计算机网络实验

0.5

12


12










1



ZX221202013

PLC原理及应用

2

32

32











2



ZX221202014

PLC原理及应用实验

0.5

12


12










1



ZX221202015

光纤通信原理

2

32

32











2



ZX221202016

光纤通信原理实验

0.5

12


12










1



ZX221202017

专业英语

2

32

32











2



ZX221202018

嵌入式系统设计

2

32

32











2



ZX221202019

嵌入式系统设计实验

0.5

12


12










1



ZX221202020

光电子技术

2

32

32










2




ZX221202021

光电子技术实验

0.5

12


12









1




ZX221202022

语音信号处理

2

32

32











2



ZX221202023

语音信号处理实验

0.5

12


12










1



ZX221202024

通信系统课程设计

2






2w







2



ZX221202025

半导体物理

2

32

32










2




ZX221202026

创新创业设计

2

32

32












2


ZX221202027

PCB电子电路设计

2

32

32











2



ZX221202028

PCB电子电路设计实验

0.5

12


12










1



ZX221202029

数据结构

2

32

32










2




ZX221202030

数据结构实验

0.5

12


12









1




合 计

39.5

644

512

132



2w







20

23

2


选修模块三

ZX221202031

Java语言程序设计

2

32

32











2



ZX221202032

Java语言程序设计实验

0.5

12


12










1



ZX221202033

Python语言程序设计

2

32

32










2




ZX221202034

Python语言程序设计实验

0.5

12


12









1




ZX221202035

移动通信

2

32

32











2



ZX221202036

人工智能导论

2

32

32











2



ZX221202037

量子通信导论

2

32

32











2



合 计

11

184

160

24







3



4

9



综合实践课程

ZB22120A009

电子工艺实习

2






2w





2





ZB221202007

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

2






2w






2




ZB221202008

电子系统综合设计

2






2w







2



ZB221202009

企业实习实训

6






6w








6w


ZB221202010

专业实习

8






8w








8w


ZB221202011

毕业设计(论文)

6






8w









8w

ZB221202012

第二课堂与创新创业实践

6






6w



课外学分,每学期认定一次,毕业学年上学期汇总。

合 计

32






34w






2

2

2

14w

8w

总 计

165

2144

1684


24

128

104

+40w











说明:最低选修学分32,其中通识教育课程选修8学分,专业教育课程选修24学分,最低选修学时512。选修模块一为限定选修课,选修模块二、三为非限定选修课。

十一、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

表3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

毕业要求指标点

教学环节

毕业

要求1

毕业

要求2

毕业

要求3

毕业

要求4

毕业

要求5

毕业

要求6

毕业要求7

毕业要求8

毕业

要求9

毕业

要求10

毕业

要求11

毕业

要求12

1.1

1.2

1.3

2.1

2.2

2.3

3.1

3.2

3.3

4.1

4.2

4.3

5.1

5.2

6.1

6.2

7.1

7.2

8.1

8.2

9.1

9.2

10.1

10.2

10.3

11.1

11.2

12.1

12.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H



M






M




思想道德与法治
















H



H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M


M


M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H

H

H











形势与政策

















H

M

M











思政课综合实践
















L



M







M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H


H

M










大学英语
























H

M





大学体育





















H

M








军事训练





















M

H








计算机基础及应用












M

H

















大学语文























M

M






创新创业基础
























H


H



M

劳动教育























H

H






时事热点
















L




M










安全教育

















L


L











就业指导




















M



L





H


军事理论



















M



M








心理健康教育









M







M














注:H代表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高支撑,M代表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中支撑,L代表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低支撑。

表4 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

毕业要求指标点

教学环节

毕业

要求1

毕业

要求2

毕业

要求3

毕业

要求4

毕业

要求5

毕业

要求6

毕业要求7

毕业要求8

毕业

要求9

毕业

要求10

毕业

要求11

毕业

要求12

1.1

1.2

1.3

2.1

2.2

2.3

3.1

3.2

3.3

4.1

4.2

4.3

5.1

5.2

6.1

6.2

7.1

7.2

8.1

8.2

9.1

9.2

10.1

10.2

10.3

11.1

11.2

12.1

12.2

高等数学A(上)(下)

H



M

H

























线性代数

H



M

H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H



M

H

























大学物理A(上)(下)


H


M








M


















大学物理A实验



H









M


















电路分析







H



M





L















电路分析实验








H



M



















模拟电子技术







H



M





L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








H



M



















数字电子技术







H



M





L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








H



M



















信号与系统



M




H



M




















信号与系统实验








H



M



















数字信号处理



M







M




H
















数字信号处理实验











M



H
















高频电子线路







H



M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








H



M



















数字图像处理



M







M




H
















数字图像处理实验











M



H
















注:H代表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高支撑,M代表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中支撑,L代表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低支撑。

5 综合实践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

毕业要求指标点

教学环节

毕业

要求1

毕业

要求2

毕业

要求3

毕业

要求4

毕业

要求5

毕业

要求6

毕业要求7

毕业要求8

毕业

要求9

毕业

要求10

毕业

要求11

毕业

要求12

1.1

1.2

1.3

2.1

2.2

2.3

3.1

3.2

3.3

4.1

4.2

4.3

5.1

5.2

6.1

6.2

7.1

7.2

8.1

8.2

9.1

9.2

10.1

10.2

10.3

11.1

11.2

12.1

12.2

电子工艺实习







H






M













L




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






H

H





M


















电子系统综合设计






H







H













L




企业实习实训


















H









M

L


专业实习


















H


H









L

毕业设计(论文)








H












H







M



第二课堂与创新创业实践



















M







H



M

注:H代表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高支撑,M代表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中支撑,L代表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低支撑。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