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培养方案

当前位置: 首页>>人才培养>>培养方案>>正文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025-03-24 15:49     (浏览量:)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适应国家电气发展要求、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问题基本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具有较强的科学精神、反思精神、创新意识,具有工程技术基础知识、扎实的电气工程专业知识、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并富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职业素质。本专业是为各行各业培养具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与控制工程、应用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方等较宽广领域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经过5年左右的工作实践,能达到以下目标:

培养目标1: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社会科学素养,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坚定的职业理想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目标2:掌握本专业领域基础理论知识,包括电工原理、电子技术、电气技术、控制理论以及计算机软硬件基本原理和应用等,基础知识宽厚,系统观念强,具有一定的技术开发能力和接受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

培养目标3:掌握较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的基础知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工程技能,独立发现、研究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复杂工程问题。

培养目标4:开拓知识视野,积极追踪国内外新技术、新设备、新机制,了解当今科技前沿,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能分析和处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简单技术问题;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者其他终身学习渠道,自我更新知识和提升能力,进一步加强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

培养目标5:具有一定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分析和处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相关技术问题;在多学科、跨文化背景下,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作为工作团队的重要成员有效发挥作用。

二、毕业要求

通过本科阶段学习,毕业生应达到如表1所示的具体要求(能力):

表1 毕业要求与指标点分解

毕业要求

指标点

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

掌握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具有运用工程基础和电气专业知识解决电气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1.1 掌握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工程基础知识、电气工程专业知识。

1.2 掌握由数学、自然学科、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构成的电气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体系,能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具体问题建立数学与物理模型并求解。

1.3 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能运用其表述和分析复杂工程问题。

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

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相关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2.1 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有关复杂工程问题。

2.2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并通过文献研究,对相关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以获得有效结论。

毕业要求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能够设计针对电力系统分析、高电压技术、自动化控制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法律、环境与可持续性发展等因素。

3.1能够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设计解决方案。

3.2 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完成系统软硬件系统设计、实现,并通过测试或实验分析其有效性。

3.3 能够在解决方案和系统设计过程中,在理论研究、技术应用、流程等方面体现创新意识。

3.4 能够在设计中考虑安全、健康、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制约因素,分析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和改进。

毕业要求4、研究

能够基于专业基础理论和科学原理研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采用科学方法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1 能够将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用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研究。

4.2 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具有一定独立开展相关实验、计算和分析研究的能力。

4.3 能够正确的采集实验数据,并运用科学方法整理实验数据、正确分析实验结果,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毕业要求5、使用现代工具

能够开发、选择和使用适当的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相关的技术、资源和工具,预测与模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5.1 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复杂问题,能够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

5.2 利用现有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预测与模拟,并理解其适用条件及局限性。

毕业要求6、工程与社会

能够基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相关背景知识合理地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6.1 能基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相关职业和行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文化的基本知识,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

6.2 理解在工程实践和解决复杂工程的相关问题中工程师应承担的责任。

毕业要求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能够理解和评价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1能够理解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内涵和影响因素。

7.2能够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进行评价。

毕业要求8、职业规范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相关的设计、研究、开发、生产等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8.1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

8.2能够在工程实践中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并通过具体行为体现出来。

毕业要求9、个人和团队

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团队中承担个体、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并发挥作用。

9.1 具有在多学科背景团队中作为个体和团队成员有效工作、发挥作用的能力,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9.2 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能够组织、协调和指挥团队开展工作,有效地实现目标。

毕业要求10、沟通

能够就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1能够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

10.2能够就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复杂问题向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陈述发言,清晰表达研究或设计的具体思想、方案、采取的措施和效果等,并能有效交流沟通。

10.3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与国内外同行和公众进行基本的沟通和交流。

毕业要求11、项目管理

理解并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相关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工程实践中应用。

11.1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11.2能将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在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中心的多学科背景下的工程实践中应用。

毕业要求12、终身学习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2.1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12.2具备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三、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矩阵

表2 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矩阵


培养目标1

培养目标2

培养目标3

培养目标4

培养目标5

毕业要求1

1.1




1.2




1.3




毕业要求2

2.1




2.2




毕业要求3

3.1




3.2




3.3




3.4




毕业要求4

4.1




4.2




4.3




毕业要求5

5.1



5.2



毕业要求6

6.1





6.2





毕业要求7

7.1





7.2





毕业要求8

8.1





8.2





毕业要求9

9.1





9.2





毕业要求10

10.1





10.2





10.3





毕业要求11

11.1





11.2




毕业要求12

12.1




12.2




四、学制与学分

基本学制4年,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在校修读年限3-6年,总学分164。

五、学位授予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六、主干学科

主干学科:电气工程科学。

七、专业核心课程与学位课程

1.专业核心课程: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子工艺实习、虚拟仪器、电气CAD、电子系统设计、企业实习实训、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2.学位课程: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

八、实践性教学环节

主要包括企业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企业实习和专业实习等根据培养方案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毕业论文第8学期完成,6学分;专业实习第7学期进行,8学分;企业实习实训第7学期进行,6学分;创业创新实践活动在第1至第7学期完成,6学分。

九、毕业的学分要求和学位授予条件

1.毕业的学分要求:毕业最低学分164学分,其中必修133学分;选修31学分,最低选修学时496。

2.学位授予条件:符合学校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十、专业教学进程表

课程类别

课程

性质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数

课内总学时

实践

学时

考核方式

各学期基本周学时

小计

实验

上机

实训

1

2

3

4

5

6

7

8

TB22030000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

32

32




16



2







TB220300002

思想道德与法治

3

32

32




16


2








TB22030000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32

32









2





TB22030000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

32

32








2






TB220300005

形势与政策

2

48

48






每学期8学时



TB220300006

思政课综合实践

2






2w




2w






TB22030001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3

48

48










3





TB220200001

大学英语(一)

3

40

40




8


3








TB220200002

大学英语(二)

3

40

40




8



3







TB220200003

大学英语(三)

3

40

40




8




3






TB220200004

大学英语(四)

2

24

24




8





2





TB222000001

大学体育(一)

1

24




24

8


2








TB222000002

大学体育(二)

1

24




24

8



2







TB222000003

大学体育(三)

1

24




24

8




2






TB222000004

大学体育(四)

1

24




24

8





2





TB222100001

军事训练

2






2w


2w








TB221700001

计算机基础及应用

2

40

16


24




3








TB220100001

大学语文

2

32

32






2








TB220500001

创新创业基础

2

32

32












2


TB220400001

美育(一)

1

16

16








1






TB220400002

美育(二)

1

16

16









1





TB222300001

劳动教育

2

8

8




24


1-4学期完成





TB220300008

国家安全教育

1

16








1


课程为必修课,学分不计入总学分。

TB220700001

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

0.5

8







1



TB220300011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1

16









1

TB222200001

就业指导









心理健康教育2个学分,其余课程1个学分,专题讲座,课程学分不计入总学分。

TB222100002

军事理论









TB222100003

心理健康教育









合 计

44

608

488


24

96

120+4w



12+2w

10

8+2w

10






五类课程

(含校本素质课程)

8

128

128


2-7学期完成选修。理、工、农、医等专业学生选修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不少于4学分,经、法、文、教、管、艺等专业学生选修自然科学类课程不少于4学分;公共艺术类课程不少于2学分。校本素质课程:《孝道与人生》、《生活心理学》、《礼仪与成功》、《孔子的智慧》等。

合 计

8

128

128















十、专业教学进程表(续一)

课程类别

课程

性质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课内总学时

实践

学时

考核

方式

各学期基本周学时

实验

上机

实训

1

2

3

4

5

6

7

8

ZB221100001

高等数学A(上)

4

64

64






4








ZB221100002

高等数学A(下)

6

96

96







6







ZB221100007

线性代数

3

48

48







3







ZB221100009

概率论与数理统

4

64

64








4






ZB221200001

大学物理A(上)

3.5

56

56







4







ZB221200002

大学物理A(下)

3.5

56

56








4






ZB221200003

大学物理A实验

1

24


24







2






合 计

25

408

384

24






4

13

10






ZB221206001

电路分析

4

64

64







4







ZB221206002

电路分析实验

0.5

12


12






1







ZB221206003

模拟电子技术

4

64

64








4






ZB221206004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

1

24


24







2






ZB221206005

数字电子技术

4

64

64








4






ZB221206006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

1

24


24







2






ZB221206007

电机学

4

64

64









4





ZB221206008

电机学实验

0.5

12


12








1





ZB221206009

电力电子技术

3

48

48










3




ZB221206010

电力电子技术实验

0.5

12


12









1




ZB221206011

自动控制原理

3

48

48










3




ZB221206012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0.5

12


12









1




ZB221206013

电力系统分析

4

64

64










4




ZB221206014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

2

32

32











2



合 计

32

544

448

96







5

12

5

12

2



选修模块一

ZX221206001

工程制图

1

24


24





2








ZX221206002

C语言程序设计

3

48

48






3








ZX221206003

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

0.5

12


12





1








ZX221206004

Matlab程序设计

1

24


24






2







ZX221206005

信号与系统

4

64

64









4





ZX221206006

信号与系统实验

0.5

12


12








1





ZX221206007

电磁场与电磁波

3

48

48









3





ZX221206008

微机原理及应用

3

48

48









3





ZX221206009

微机原理及应用实验

0.5

12


12








1





ZX221206010

单片微型计算机与接口技术

3

48

48










3




ZX221206011

单片微型计算机与接口技术实验

0.5

12


12









1




ZX221206012

PLC原理及应用

2

32

32











2



ZX221206013

PLC原理及应用实验

0.5

12


12










1



ZX221206014

高电压技术

2

32

32











2



合 计

24.5

428

320

108






6

2


12

4

5



十、专业教学进程表(续二)

课程类别

课程

性质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课内总学时

实践

学时

考核

方式

各学期基本周学时

实验

上机

实训

1

2

3

4

5

6

7

8

选修模块二

ZX221206015

电气与电子测量技术

2

32

32










2




ZX221206016

电气与电子测量技术实验

0.5

12


12









1




ZX221206017

智能电网

2

32

32











2



ZX221206018

DSP原理与应用

2

32

32











2



ZX221206019

DSP原理与应用实验

0.5

12


12










1



ZX221206020

传感器原理

2

32

32











2



ZX221206021

专业英语

2

32

32











2



合 计

11

184

160

24










3

9



选修模块三

ZX221206022

数学物理方法

3

48

48








3






ZX221206023

数据结构

2

32

32











2



ZX221206024

数据结构实验

0.5

12


12










1



ZX221206025

人工智能导论

2

32

32











2



ZX221206026

供配电与用电技术

3

48

48










3




ZX221206027

发电厂电气部分

2

32

32










2




合 计

12.5

204

160

24








3


5

5



选修模块四

ZX221206028

ARM嵌入式设计

2

32

32











2



ZX221206029

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

1

16

16











1



ZX221206030

计算机网络

2

32

32










2




ZX221206031

计算机网络实验

1

24


24









2




ZX221206032

可编程逻辑设计

2

32

32










2




ZX221206034

电气CAD

1

24


24









2




ZX221206035

数字信号处理

2

32

32










2




合 计

7.5

124

112

12










6

3



合实践课程

ZB221206015

电子工艺实习

2






2w





2w





ZB221206016

虚拟仪器

1






1w






1w




ZB221206017

电气控制与PLC应用综合实践

1






1w







1w



ZB221206018

电子系统综合设计

2






2w







2w



ZB221206019

企业实习实训

6






6w








6w


ZB221206020

专业实习

8






8w








8w


ZB221206021

毕业设计(论文)

6






8w









8w

ZB221206022

第二课堂与创新创业实践

6






6w



课外学分,每学期认定一次,毕业学年上学期汇总



合 计

32






34w






2w

1w

3w

14w

8w

总 计

163

2084

1736

348



120+38w











说明:最低选修学分31,其中通识教育课程选修8学分,专业教育课程选修23学分,最低选修学时496。

十一、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

表3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

毕业要求

指标点

教学环节

毕业

要求1

毕业

要求2

毕业

要求3

毕业

要求4

毕业

要求5

毕业

要求6

毕业

要求7

毕业

要求8

毕业

要求9

毕业

要求10

毕业

要求11

毕业

要求12

1.1

1.2

1.3

2.1

2.2

3.1

3.2

3.3

3.4

4.1

4.2

4.3

5.1

5.2

6.1

6.2

7.1

7.2

8.1

8.2

9.1

9.2

10.1

10.2

10.3

11.1

11.2

12.1

12.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H



H






M




思想道德与法治
















M




M








H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H



L






H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H









M


H


形势与政策


























M

H


L

思政课综合实践
















L




H








L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H

H









H



大学英语





















L


H






L

大学体育















H




L


H









军事训练















H




M



H








计算机基础及应用







H



H















M





大学语文



















H




M


L





创新创业基础

























L


H


M

美育(一)



















H



H






M


美育(一)



















H



H






M


劳动教育





















H



H





M

时事热点


















L






H





M

安全教育
















M




L




H






就业指导


















L





L




H



军事理论















H




M


H









心理健康教育









H













L


M






注:H代表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高支撑,M代表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中支撑,L代表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低支撑。

表4 专业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

毕业要求

指标点

教学环节

毕业

要求1

毕业

要求2

毕业

要求3

毕业

要求4

毕业

要求5

毕业

要求6

毕业

要求7

毕业

要求8

毕业

要求9

毕业

要求10

毕业

要求11

毕业

要求12

1.1

1.2

1.3

2.1

2.2

3.1

3.2

3.3

3.4

4.1

4.2

4.3

5.1

5.2

6.1

6.2

7.1

7.2

8.1

8.2

9.1

9.2

10.1

10.2

10.3

11.1

11.2

12.1

12.2

高等数学A

H

H


H

M

























线性代数

H

H


H

H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H

H


H

H

























大学物理A

H

M


H

H

























大学物理A实验


H




L



L



M


















电路分析

H


H







H

H



















电路分析实验






L


H

L



M


















模拟电子技术



H




M






L

H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






L


H

L



M


















数字电子技术



L




M






H

H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






L


H

L



M


















电机学

H


H


M





L




















电机学实验






L


H

L



M


















电力电子技术



L




M






H

H
















电力电子技术实验






L


H

L



M


















自动控制原理

H




H



M


M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L



L


H

M


















电力系统分析

M




H





M

H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

H







M


M

H



















注:H代表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高支撑,M代表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中支撑,L代表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低支撑。

表5 综合实践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

毕业要求

指标点

教学环节

毕业

要求1

毕业

要求2

毕业

要求3

毕业

要求4

毕业

要求5

毕业

要求6

毕业

要求7

毕业

要求8

毕业

要求9

毕业

要求10

毕业

要求11

毕业

要求12

1.1

1.2

1.3

2.1

2.2

3.1

3.2

3.3

3.4

4.1

4.2

4.3

5.1

5.2

6.1

6.2

7.1

7.2

8.1

8.2

9.1

9.2

10.1

10.2

10.3

11.1

11.2

12.1

12.2

电子工艺实习




M



H











M


M










虚拟仪器










M



H







M




M






组态网络技术










M



H







M




M






电子系统综合设计




M



H






M







M










企业实习实训










M



H

M






H









H

专业实习










M



H

M






H









H

毕业设计(论文)










M



H











M





H

第二课堂与创新创业实践










M



M











M





H

注:H代表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高支撑,M代表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中支撑,L代表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低支撑。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