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学生工作>>资助工作>>正文
2024-2025学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文志斌
2025-11-03 17:56     (浏览量:)

一、个人简介

文志斌,男,汉族,2005年7月生,共青团员,现就读于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24—2025学年加权平均分94.19、列于专业第一(1/61)。曾任校学生会学习部干事,大学期间曾获2023—2024学年国家励志奖学金,连续获得两年校级特等奖学金;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三等奖;第十六届“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杯”全国大学生电工数学建模国家级三等奖;第十二届“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省级一等奖;第十八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南地区赛三等奖;参与省级大创项目并顺利结项,产出4篇软件著作权,一项发明专利在受理中;第四届“外教社·词达人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词汇能力大赛校级一等奖;2024学年五月的鲜花优秀奖;2023-2024年度三好学生标兵。

人生格言: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二、事迹正文

科研竞赛逐梦行

在大学的时光里,我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在科研与竞赛的道路上奋勇前行,用一个个成果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课余时我常会思考:如何把课本里的理论和方法,真正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哪怕只是改善身边的一个小环节。这些思考也推动着我在之后的学习中,更关注知识的实际价值与应用可能。

初入大学,我对科研和竞赛就充满期待。刚开学时,班主任让我们写一封信给未来的自己。望着黑板上那句“青春的我们朝气蓬勃”,我提笔写下:“希望大学过得充实而有趣,去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比如考取证书、参与项目、完成一次比赛。”那时起,科研与竞赛这颗小小的种子便在我心里悄悄种下,推着我在这条路上一直往前走。

大二时,我加入了老师的课题组,由此真正走进了科研实践,并参与到一项省级大创项目中。从选题论证、方案设计,到数据采集与分析,再到最终总结,每一环节都充满挑战。为了获取准确数据,我们常在实验室连续工作,反复进行数据标定,细致记录每次优化结果。面对困难时,我们会查阅大量文献,或向导师和学长请教。最终项目顺利结题,我们共取得4项软件著作权,并有1项发明专利在审。这些成果不仅是对付出的认可,更让我体会到科研的魅力和坚持的意义。在科研之余,我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拓宽视野,收获不少。去年我报名参加了数学竞赛,靠着日常积累和考前集中准备,最终获得了三等奖。备赛期间,我把大量课余时间投入到数学题目的练习与总结中,不断提升解题能力。令我印象更深的是“电工杯”数学建模竞赛。这项比赛要求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借助计算机求解。过程中时间紧张、任务繁重,我与队友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资料查阅、模型构建、程序编写和结果分析,一步步克服困难。最终作品荣获国家级三等奖,那份成就感至今难忘。这些经历也让我在不同领域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成长。

实践促发展

科研竞赛之外,我始终注重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的相互促进。得益于平时专注听讲和认真完成作业,我在大一大二连续获得校级特等奖学金。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我越发认识到理论知识需要在实际中验证和深化。通过有意识地将课程原理与实验项目相结合,我对电子学科的理解更加系统透彻。这种“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到理论”的学习方式,不仅巩固了专业知识,更培养了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之外,我积极参与学生工作与志愿服务,并利用课余时间考取多项证书。担任校学生会学习部干事期间,我结识了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共同协助解决学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积累了许多难忘的经历。志愿服务方面,我累计服务超过100小时,其中“博雅苑智慧助老”活动最令我触动。我们走进社区,耐心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完成扫码、挂号、视频通话等操作。曾有一位八旬爷爷在第一次与外地子女成功视频时,脸上洋溢的笑容让我深刻感受到:志愿不仅是传授技能,更是传递温暖。此外,出于对编程的兴趣,我从大一开始便系统备考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两年内陆续取得了2项二级、3项三级证书。大三时我还创建微信交流群,主动分享备考经验,帮助更多同学顺利通过考试。

在思想方面,我一直注重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和思想觉悟,积极参与团组织的各项学习活动,并在大二时荣幸地成为一名共青团员。我始终以团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希望通过实际行动为社会进步贡献青春力量。

回顾大学时光,科研与竞赛的经历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它们让我学会了坚持,懂得了合作,更让我明白,只要心怀热爱与梦想,勇于拼搏,就能在青春的舞台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未来,我将继续带着这份热忱,在学术与实践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书写更多精彩的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