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李恒)“刹车失灵是否等同车企全责?流量狂欢是否会掩盖真相?”为深化“孝爱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品牌建设,进一步推进班团建设,4月6日晚,2024级电气2班教室激荡着思想的火花。针对全网热议的小米SU7交通事故,74名青年学生从法律、技术、企业责任等角度展开思辨。

在讨论开始前,团支书李恒同学,首先讲述了本次论点的事故背景,让同学们简单了解事故过程。并指出本次讨论的两大观点,正方指出“驾驶员不当操作或为直接诱因”,反方则提出“智能驾驶系统是否存在设计缺陷需专业检测。”当团支书陈述事故过程结束以后,激烈的讨论才正式拉开序幕。
正方代表,学委万雨聪同学首先通过援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说明驾驶员自己本身可能没有履行自己在行驶时应尽的职责,并且提出我们应该反思“标签化传播”对真相的遮蔽,“就像剥洋葱般层层剖析,既要看到驾驶者操作、车辆系统响应,也要关注事故路段的光照条件。”

万雨聪同学的发言引起了大家的深思,虽然大部分同学都赞同万雨聪同学的发言,但是仍有同学引用特斯拉案例对比车企数据公开义务,提出“理性看待新兴技术产品,既要培养法治思维,也要树立科技伦理观。”
以“热点思辨”照亮青春担当,用“孝爱中国”涵养家国情怀,新时代青年的精神成长正是在这样的双重淬炼中愈发坚实。从“我的支部,我的班”里迸发的理性火花,到“孝爱中国”思政品牌滋养的赤子之心,青年学子既以法治思维与科技伦理解剖社会议题,又以孝亲、敬业、报国的阶梯式实践回应时代召唤。
当技术争议的“灰度空间”需要青年用思辨去厘清,当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呼唤青年以行动去书写,我们看到的是一条从“小我”到“大我”的成长路径:以思辨明真理,以孝爱立根基,以担当赴山海。正如小米SU7故事讨论中展现的理性追问,亦如孝文化浸润下的感恩励志教育,二者共同指向青年成长的终极命题——在求真务实的探索中锤炼本领,在孝亲报国的传承中锚定信仰。
未来,物电学院将继续以“热点思辨”为窗,引导青年洞察社会脉搏;以“孝爱中国”为桥,串联起个人成长与民族复兴的同频共振。愿每一位青年都能在思辨中校准价值坐标,在孝爱中厚植文化基因,最终以“明德致善”的初心和“强国有我”的壮志,成为新时代奔涌浪潮里最激越的浪花。